2020年初,112名吉林援疆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“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”,带着组织的嘱托,远离家乡和亲人,不远千里来到边疆,为阿勒泰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。高海力就是其中一名,作为长春市第七中学教务副主任,他曾荣获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、长春市优秀班主任、长春市“我身边好老师”、长春市科研骨干、长春市明星教师等多项荣誉。来到阿勒泰之后,他的身上又多了一道象征荣光的标签——援疆教师。
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,由于疫情原因,入学时间延缓,高海力只能先从网课老师做起,屏幕并不能隔离他火热的支教心,通过线上的形式迅速进入工作状态。
线下的第一节课,他的一个举动,让每个学生都爱上了他的化学课。高海力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亲手绘制带有化学元素的口罩,并告诉学生说:“每堂课我都看着你们,陪你们走进化学,我希望元素符号在化学课堂,因你们的佩戴而灵动...”
高海力用心的一个小举动解决了教师短时间内辨认学生难的问题,更主要是这一举动,学生每天盼望老师带的口罩元素会和谁一致,一致的同学答对问题会有高老师的礼品奖励。这种期盼,让每一节课都很暖情,每天的化学课堂在学生们“我爱化学”的起立声中开始,在元素的幽默代名词中进行提问,学生认真学习并享受特殊口罩下的课堂喜悦。
针对学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,高海力潜心专研高效课堂,结合实际情况,立足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为目标,自创“3411”化学快乐成长课堂教学模式,通过课前自制微课、课中四环节、课后精准复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。同时运用“小组合作”、“画报”法等多种形式,帮助学生实现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式学习,同时狠抓备课、上课、批改、辅导、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,把每一堂课都当示范课去上,学生成绩得到稳步提高。
除此之外,高海力主动承当公开课、示范课,把自己研究的经验示范、推广给其他教师。对学校存在的不足,提出教学改革设想,改进课堂教学模式,推出学生评价方案,以达到教学的高效化。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,高海力带头研究前行,作为党员不敢有丝毫放松,带领长春援疆团队教师,精心打磨多节示范研讨课,展现着先进的教学理念素养,得到地区教研员、校领导、同行及学生业务上高度认可。
课堂教学只是高海力工作的一部分。支教期间,他还承担地区二中高级中学教研室副主任的工作。他用心实施“青年教师成长营”计划,积极开展“传、帮、带”工作,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,对青年教师从教材分析、教案设计、课堂小组合作到课堂激情等多方面进行指导。在阿勒泰地区“教师素养大赛”活动中,亲自指导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荣誉。
在教师培训工作中,高海力在全校先后进行了《高效课堂——小组合作》、《教师提升——课题开展》等大型培训,同时多次承担化学学科组学科培训工作,并担任地区教研中心化学活动评委;在教研室日常工作中,亲力亲为,完善制度、编写计划,作为吉林与阿勒泰优秀资源共通的纽带,他主动联系长春各部门、学校,广泛搜集资源,提升了教研力量;在课题科研工作中,他发挥自己科研骨干优势,帮助受援单位提升课题能力,开展了小课题的推广及汇报活动,2020年受援单位立项课小题23个、带领学校地理组奋战1个月申请国家西部课题1个、带领长春援疆教师设立长春与阿勒泰联合课题1个。
高海力讲责任、重担当,服务大局、具有乐于奉献的使命意识。在援疆期间,作为长春援疆教师的领队,无微不至关心每位援疆教师,让援疆教师心暖如在家。他更虚心向当地领导、教师请教,吸取宝贵经验,注重民族团结,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。他带领的援疆教师队伍看到学校身边同事有困难,主动关心并能承担代课任务,成为了一支“最有人情味的援疆队伍”和“超工作量的先锋队”,让援疆精神永放光芒。
高海力牢记教育初心,不辱援疆使命,用爱心和奉献书写了援疆支教工作的一曲赞歌,践行着“决不相负”的吉林教育人的援疆誓言!